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伟德国际1946官方网举办“弘药讲坛”系列学术活动

作者:伟德国际1946官方网      发布时间:2025-05-13      点击数量:

5月9日下午,伟德国际1946官方网于201会议室举办了“弘药讲坛”第171819期系列学术活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吴范宏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冯超教授和南京理工大学易文斌教授受“药用天然产物研究所”所长/PI王治明教授的邀请,来我校分别作了题为“单氟烷基砌块的设计、合成及应用”、“自由基β-裂解反应研究”和“NaSO2CF3还原调控构建有机功能分子”的高水平学术报告。

“弘药讲坛”第17期,吴范宏教授围绕单氟代烷基卤合成砌块展开深入讲解。其课题组聚焦于该领域,致力于设计开发相关砌块并探索在功能分子构建中的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基于酮和三氟乙酸酯的高效转化,建立了单氟烷基溴代物的模块化合成方法,并成功实现了其与芳基硼酸的交叉偶联反应,为多取代单氟碳中心的构建提供了新策略。在立体选择性合成方面,创新性地设计了环状单氟烷基卤代物,通过发展铜催化不对称氰基化反应,实现了单氟四取代手性碳中心的高效构筑。近期研究拓展至茚酮衍生的单氟代烷基叠氮化学,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建立了基于该砌块的分子骨架编辑新方法。值得关注的是,吴范宏教授课题组利用高活性氮宾中间体的区域选择性插入反应,实现了苯甲酰氟和羟基异喹啉结构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多个药物关键中间体的制备,展现出良好的实用价值。

吴范宏作专题报告


18期讲坛,冯超教授对自由基β-断裂反应进行了详细阐述。自由基β-断裂可通过选择性脱除位于自由基中心附近的离去基团来改变自旋中心,该策略为获得结构独特的化合物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途径。但受限于特定自由基中间体产生途径有限,以往β-裂解过程的合成应用探索较少。然而,随着光氧化还原催化的兴起,这一局面得到显著改善,这为探索还未成熟自由基衍生化反应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近年来,其课题组利用N-O/S-O键的弱BDE和环丙烷的易开环的特性,开创性地开发了几种以β-断裂为关键步骤的新型转化,为灵活引入各类含氟结构开辟了道路。

冯超作专题报告


19期活动中,易文斌教授分享了关于三氟甲基亚磺酸钠(NaSO2CF3)的研究成果。三氟甲基亚磺酸钠(NaSO2CF3)作为一种结构简单、元素丰富的成熟的工业品,具有性状稳定、易于操作、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易文斌教授围绕三氟甲基亚磺酸盐还原调控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实现了三氟甲基亚磺酸根从“脱硫氧化”到“脱氧还原”的转变,揭示了亚磺酸盐脱氧还原机制,逐步形成了NaSO2CF3还原构建有机功能分子的学术研究体系,并展示了课题组在该领域的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易文斌作专题报告


伟德国际1946官方网相关团队负责人、学科骨干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参加三位教授的学术报告讲座,并就关心的学术问题与三位专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专家简介

吴范宏,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89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9年,任华东理工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博导,自2009年至今,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博导,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有机氟化学基础研究、手性含氟药物以及含氟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研究、新药研发及仿制药创新工艺研究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他省部级及企业重大研究课题50余项。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

冯超,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本硕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师从吕春绪教授,2012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师从Teck-Peng Loh院士,2012-2016年在南洋理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全职加入南京工业大学,开展独立研究工作,以发展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和生物活性骨架的构建方法为导向开展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氟化学以及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提出了基于氟离子亲核加成诱导的官能化策略,自由基加成诱导β-裂解策略,以及芳基正离子自由基促进远程官能化反应,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承担多项国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次受邀在国际、全国有机氟化学会议做邀请报告。2016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7年入选江苏省“特聘教授”,2018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2021年入选江苏省“杰出青年”,2018年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23年荣获第四届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戴安邦化学青年创新奖。

易文斌,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含氟化工新材料的原理、设计及开发。近五年,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6专项、国防基础加强计划3专项、国家慧眼行动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面上)等国家级项目。以第一或通讯在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t. Commun.等杂志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9项。入选江苏省“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成果转化)、江苏省“333”第二层次等;排名第一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江苏省首届科技创新发展奖。担任“南京含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先进微纳材料及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和“科工局紫竹聚能创新中心”副主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委员、江阴校区党工委书记兼副校长


文:朱晓磊,张玲/图:朱晓磊/审核:胡金锋,谢志昂/责任编辑:张玲